说课稿

时间:2024-06-04 19:35:04
说课稿合集5篇

说课稿合集5篇

作为一位优秀的人民教师,通常会被要求编写说课稿,编写说课稿助于积累教学经验,不断提高教学质量。说课稿应该怎么写才好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说课稿5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说课稿 篇1

一、 说教材:

《欲速则不达》一课是北师大出版社四年级下册第十一单元中的第三篇课文。这一单元的主题内容是“快”与“慢”。“快”与“慢”是对立统一的关系,“快”是相对于“慢”而言,“慢”是相对于“快”而言,主观感觉起很大作用。在《挑山工》中写登泰山的人,一路赏景散心,不觉时间匆匆流过;《欲速则不达》中急于往回赶的齐景公尽管有好车良马,还是觉得时间过得太快,来不及。本单元的课文不仅仅向孩子们说明了要正确认识快与慢,还为孩子们提供了解决“快”与“慢”的矛盾的一些方法,应从主观上努力,一是要树立时间意识,有明确的目标,如本单元的课文《和时间赛跑》;二是想方设法提高效率,如果说《效率专家爸爸》是从正面来说明这个问题,那么本篇课文《欲速则不达》则是从反面来揭示不重视方式方法所造成的结果;三是坚持不懈的精神,如课文《挑山工》中所提到的挑山工。珍惜时间,合理支配时间,就是珍惜生命,提高生命的价值。

二、 说学生:

本班学生通过四年的语文学习,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语文素养和语文科的学习能力,如:孩子们已经养成了课前预习新课文的习惯,大多数孩子能够通过预习,借助各种教辅资料,自己认识生字新词,从而通读课文,了解文章大意;通过对《增广贤文》等传统经典的背诵,具备了初步理解浅显文言文的能力。

通过本单元对《挑山工》的学习,孩子们初步建立了珍惜时间,坚持不懈的意识,却不一定完全明白如果一味强调时间上的快,也会与成功失之交臂。

三、 说目的:

1、 知识与技能

(1) 掌握七个生字及其组成的新词。

(2) 熟读古文和译文,对照着理解古文文意

(3) 了解课文内容,明确课文要告诉我们的道理:欲速则不达

2、 过程与方法

(1) 通过反复读,熟悉古文和译文,对照着理解古文文意

(2) 通过自悟、讨论、交流等方式,感悟文章所蕴藏的深刻含义

(3) 课后延伸阅读,提高学生阅读古文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学习,帮助学生悟出道理,在生活中避免犯类似的错误

[教学重难点]

1、 通过自悟、讨论、交流等方式,感悟文章所蕴藏的深刻含义:欲速则不达

2、熟读古文和译文,对照着理解古文文意

[课时安排]1课时

四、 说过程与方法:

1、课前预习课文,自学生字词,读懂课文中所讲的故事。

课上首先检查学生预习情况:通过诵读课文,师生合作正音、正确书写、弄清词意,检查学生对生字词的把握情况;

2、导入:

前边我们学习了课文《和时间赛跑》,知道时间对我们每个人的宝贵,告诉我们要珍惜时间,提高效率,不要让时间老人从我们身边偷偷滑走后,我们却还一事无成。这一单元我们的主题是快与慢,那么我想请大家思考:到底是快好还是慢好?从而引出课题并板书。

生结合本单元的主题和学过的两篇课文,孩子们都有对“快”与“慢”的认识和理解,老师并不加以评论,很自然的引出了课题,让孩子们通过读课文,从中去寻找答案。

3、初读课文,首先让学生对文中所记述的人和事有具体的把握——写了哪些人?哪个人是主要人物?记了一件什么事情?——这是学生阅读这样的文章必须完成的任务,其次通过请学生复述课文,检查学生对课文大意的掌握情况,如果说让学生对文中所记述的人和事有具体的把握是读懂文章的基础,那么请学生复述课文则是对初读的检验和提升。

4、在此基础上再引导学生进行深一步的哲理理解,这是本课要引导学生理解的重点和难点。而要理解欲速则不达这个成语的深层含义,就首先要让学生能设身处地的了解景公当时的心情变化,所以在这个环节上,我是这样做的,请学生自由读,用横线画出文中表现景公两次由于焦急而做法不妥的句子,读一读,悟一悟,学生分小组讨论交流后再进行反馈:

(1) 第一次:

驺子驾车跑了大约几百步,景公心急如焚,嫌驺子驾得太慢,就夺过缰绳,亲自赶起车来。(指名读一读,你读懂了什么?)

在这里,我抓住了心急如焚这个词语帮助孩子们理解景公当时的心情。我请学生说说自己找到的句子,并用小黑板出示,把心急如焚一词用红笔书写。理解这个词语的含义是体会景公心情的关键之点,我运用了3W的方式帮助学生理解,即: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

首先,是什么。我提问学生心急如焚是什么意思?你从中读懂了什么?(心急如焚的意思是心里非常着急,好像快要烧起来一样。)

在理解了心急如焚的意思之后,我进一步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景公为什么心急如焚?让孩子们通过联系上下文,知道景公心急如焚是因为丞相晏婴病重,危在旦夕,景公很爱惜人才,想赶回去见他最后一面。

最后,怎么样。我想学生提问:在课文中找出景公有多急?你觉得景公这样做聪明吗?从而让学生得出这样的结论:景公性子太急,他亲自赶车是很不聪明的,因为韩枢是驺子,驺子就是骑马赶车技术很好的侍从了,景公平时不驾车,他的技术肯定不如韩枢,所以,景公这样做不聪明......

在此基础上,为了训练孩子们的发散性思维,也为了让孩子们更加全面的认识景公,我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对齐景公的行为你有什么新的理解?(无论后人觉得齐景公如何愚笨,但他的爱才之心是不能否定的,他爱臣如子,很惜才。)

(2) 第二次表现景公两次由于焦急而做法不妥的句子,我同样让孩子说一说,并用小黑板展示出来:

他驾车驭马行了几百步,又嫌马不努力向前,索性弃车,自己徒步跑开了。

在这里,我着重抓住了三个看似平常的词语:不努力、索性、徒步。首先我让学生思考,真的是马不够努力吗?让学生通过联系上下文明白不是这样,因为书上第三自然段说,景公用的是良车好马。不是马不努力,而是景公心里太急,赶车的技术又不够好。

其次,我请孩子弄明白索性是什么意思,景公这样聪明吗:学生通过课前预习,能很快找出答案:索性的意思是干脆,急性子的景公没有经过思考,更没有去找为什么马跑不快的原因,而是干脆弃车步行,他这样做的办法也很不聪明。

最后,请孩子告诉大家徒步的含义,并发表自己对景公这样能够做的看法:徒步的意思是没有用工具,就靠脚走。有的孩子说,“这怎么可能比车快呢?我们都能想明白的事儿,景公都不明白。”

(3)解题:在此基础上,再引导孩子们想一想:景公能很快赶回都城吗?为什么?不能,因为路途远,徒步太慢。景公是由于太着急回城看自己的臣子了吧,这也告诉 ……此处隐藏5239个字……p>拱圈拼成

(展示28道拱圈剖面图)

结构匀称形式优美(不但)

教师用课件显示赵州桥的特点

C、自由探讨:

1、运用学习赵州桥的方法,小组互动,分析作者是怎样介绍卢沟桥的?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说明卢沟桥的特点?

(教师用课件展示卢沟桥的图片,让学生对照图片,参考课文内容来介绍。对学生说明文的口语训练)

用课件展示卢沟桥的特点。

2、讨论:从内容、顺序及说明方法比较卢沟桥与赵州桥的异同点。

教师小结:以上我们通过介绍赵州桥、卢沟桥的特点,进一步说明了中国石拱桥的特点。

下面进一步分析中国石拱桥取得成就的原因。

D、拓展延伸:综合学习实践活动

请同学们根据自己所学到的知识介绍自己所喜欢的书或笔。

这一环节的安排不仅起到了复习所学内容的作用,还训练了学生说明文的写作。

附、板书设计

石拱桥的特点:形式优美、结构坚固、历史悠久

赵州桥(独拱)

中国石拱桥

卢沟桥(联拱)

长虹大桥

解放后

双曲大桥

说课稿 篇5

一、教材分析

《树上的鞋》是冀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的一篇略读课文。本单元的主题是:动物是人的一面镜子。

本文记叙的是的一件“我”亲身做过的平凡而有意义的事。“我”捉蟋蟀累了睡在一棵大槐树下,在睡梦中被惊醒,发现一只雏鸟钻进鞋窝里,于是我想办法把雏鸟送回鸟妈妈身边。而“送”的办法就是“我”将一只鞋作为鸟窝,放在树杈上。

“我”发现雏鸟钻进鞋窝以后的所见所思所为,是课文记叙的重点,并以“我”的发现为线索展开了故事情节。

课文按“我”的“经历”顺序可分为五部分。

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我捉完蟋蟀累了,脱了鞋在一棵大槐树下休息。

第二部分(2—3自然段):我在睡梦中被惊醒,发现一只雏鸟藏在了鞋子里。

第三部分(4—7自然段):我发现雏鸟望着妈妈叫,就托起它爬上树,想把它送回鸟窝,可是失败了。

第四部分(8—9自然段):我发现雏鸟把我的鞋子当成了家,就把它装进鞋子放在树上。

第五部分(9—13自然段):我观察着鸟妈妈照顾雏鸟的情况,直到它们依偎在一起,我才放心了

二、教学目标

根据新课程标准、本组课文训练的主要意图和学生的实际情况,我确定了本课的教学目标。

1、正确书写9个生字。

2、了解课文内容,能够用自己的话表述:鞋子跑到树上的原因及要点。领悟“依偎”的意思。

3、能够恰当地想象后来发生的事情。

教学重点:培养阅读能力,理解“我”是怎样自然地用鞋子为雏鸟搭窝的。

教学难点:认真阅读课文,深入理解“我”天真、善良、质朴的特点。

三、 教学设想

围绕本课的教学目标,紧扣新课标的教材训练重点,体现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训练为主线的教学思想,体现以读为本,以读促学的教学方法,注重听、说、读、写的教学思想,使学生掌握最基本的语文学习方法。

在教法上,我力求给学生创设宽松的学习环境,如在理解“依偎”一词时我给学生做示范,让学生在学习语文时找到轻松的感觉;我设计的板书力求简单、美观,给孩子们视觉上的享受;另外,给孩子们的评价语尽量多元化,让孩子们在精神上体会成功的喜悦等等。在这种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能充分激发学生的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使他们能更好、更快、更准、更深地把握教学中的重难点,从而深入地理解课文内容。

在学法上,引导学生采用“自读、自悟”的学习方式,达到“教是为了不教”的目的。

四、教学程序

(一)、导入新课

1、(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新课的导入力求简洁,体现“简约语文”)

(二)、检查预习,指导生字。

(设计这一环节的目的是检查学生的预习情况,督促学生预习能力的逐步形成。另外,通过检查预习,还可以为教师的课堂教学结构提供有力依据。)

1、昨天,给大家布置了预习的作业,敢不敢接受老师的挑战?(出示生字词:掘土 蟋蟀 厉害 雏鸟 饼干 攀登 依偎 亲吻)

2、学生说课文的主要内容。(板书:鞋 家)

(三)、自读课文,感悟内容。

(新课标指出:略读课文的教学,把握课文主要内容是基本的阅读要求,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培养学生自读能力是重要的教学目的。所以,我采用的是“自读,自悟”的学习方式。我设计的问题是:“我”为什么不直接把小鸟送进窝里?有哪些原因?)

自读提示:

“我”为什么不直接把小鸟送进窝里?有哪些原因呢?在书上勾画出有关句子,然后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一读。

(四)、交流评议,指导朗读。

1、树太高“我”攀不上去。(第5自然段)(指导攀的写法)

2、小鸟打蔫,时间紧迫。(第7自然段)

3、小鸟只有躲在鞋里才会感到安全,它把鞋子当成了避风港。(第8自然段)

(指导朗读,读出作者的天真、朴实及小鸟的可怜。)

师:在第8自然段中有一个词叫做“依偎”你能说说它的意思吗?

(生可能说是“靠着”的意思。)

师:自读课文第8自然段,你能通过读课文的来体会“依偎”的意思吗?

(小鸟这时很害怕,只有靠在鞋子边上才会感到些许安全,因此“依偎”不单只是靠着的意思,而是一种安全、幸福的靠着、挨着。)

师:再读课文,看看课文里还出现过“依偎”这个词吗?(第13自然段)

指名读这句,体会依偎的意思。

联系上下文理解“依偎”的意思

师归纳:“依偎”是小鸟与小鸟妈妈和谐幸福的挨在一起。

师:你能不能说说在生活中你是否体验过“依偎”的感觉?指名用“依偎”说一句话。

(如:晚上我依偎在妈妈怀里,听妈妈给我讲《灰姑娘的故事》。 )

小鸟之所以能跟妈妈依偎在一起都是因为有了“我”的……

生:

师:板书:爱 画图

(五)、拓展延伸

(请同学们想象后来会发生怎样的故事。这个环节的设计旨在实现《课程标准》里倡导的实现阅读与口语交际的结合;阅读与“小练笔”的相辅相成;阅读与综合性语文活动的融会贯通;阅读与学生生活的有机结合……)

师:“我”把自己的鞋子奉献给了小鸟妈妈和小鸟,而他只能光着一只脚回家。同学们想象一下回到家后又会发生什么事呢?请同学们写出来,讲给小组的同学。

(六)、布置作业:

续编故事,把自己的故事讲给小伙伴听。

(七)、板书设计:

8 * 树上的鞋

鞋-------------挂在树上-------------家

人与自然 和谐相处

《说课稿合集5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