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进中举》教学反思

时间:2024-06-04 19:29:38
《范进中举》教学反思

《范进中举》教学反思

身为一位优秀的教师,我们要有一流的课堂教学能力,借助教学反思我们可以学习到很多讲课技巧,那么你有了解过教学反思吗?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范进中举》教学反思,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范进中举》教学反思1

一、教师在课前准备时,当深钻文本,在教学目标、教学设计切入点的独到和主问题的设计上下大功夫。

作为古代文学的精典名篇,既有内容的广度,又有思想的深度。面对这样一篇传统篇目,备课时,我一直在思索:对于八年级的学生,怎样教学这篇小说才能实现耗时少、效果好,怎样设计教学环节和主问题才能实现创造性地教学,实现不落俗套,高屋建瓴的教学。为此,我阅读了大量有关本课教学方面的资料,并查找阅读了许多有关鉴赏《范进中举》的文章,获得了很多启发,对文本做到了非常熟悉的把握和深入的思考,在此基础上,形成了我教学本课的基本方案,为成功教学本课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二、注意为学生创设主问题有层次地探究文本。

这是对话的关键。我设计了三个主问题和一个亮点探究活动:初读,解决小说故事情节的问题,这是打开文本的钥匙;细读探究,引导学生深入探究:生活在科举时代的范进,是科举制度的受害者还是受益者?在学生讨论、交流和回答的基础上,教师点拨、引导、深入分析描写人物的语句,从而把握人物形象,得出小说的主题,认知鉴赏小说的基本方法;阅读反思这一环节,通过让学生比较不同时代的读书人的命运,认识到封建科举制度对人心灵的荼毒,调整自己的读书心态,加强道德修养、努力学习,珍惜拥有的学习机会,从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实现对学生的再教育。这样,由浅入深、层层推进。让学生逐步感受到探究文本的意义和阅读活动的乐趣。

三、让学生在探究与对话中表现并强化语文能力。

探究式阅读让合作学习的思想得到最好的实践。小组探究活动中,谁发言,谁补充都有较明确的分工。而在表达中,要求学生努力达到表达自己的阅读体验、提练整合小组的观点,说句意连贯、层次清晰、语言精美的话的目标。从一句到几句,再到一段,有理有据,切近题旨。

还记得《语文课程标准》中这样的一段话:“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根据小说这种文学体裁的特点,实行探究式阅读教学,为学生搭建一个真正开放的交流平台,变文本解读为文本赏读、语言探究,并跳出课文读课文,可以让语文课教学呈现新的生机。

学生“唱戏”,老师搭台。把时间最大限度地还给学生,让学生、教师、文本三者形成整体,让三者交流、碰撞、沟通。学生可以挑战文本权威,教师也可以有自己独到的见解。阅读教学课堂成了师生共同学习、共同探究的舞台,也成了学生与文本对话、教师与文本对话、生生对话、师生对话的多向互动的过程。

《范进中举》教学反思2

一、教学困难分析

1、在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的五篇课文当中,《范进中举》应该是学生最喜欢的一篇课文。但即便如此,我觉得教学中仍然存在一定的困难。比如,课文的主题批判科举制度对当时知识分子以至整个社会的毒害,可是学生对科举制度并不熟悉,为什么范进在穷困潦倒、困顿之极的情况下还要去参加科考?为什么一旦范进中了举,周围的人包括他的岳父在内都一改过去的冷漠或责骂,对他恭恭敬敬的?这些背景知识学生并不了解或不完全了解,这就是教学的困难之一。

2、小说具有三要素:情节、人物、环境。从教学实际情况来看,学生对概括情节一般没多大困难,可是一到分析人物形象,问题就来了。有的照搬现成的资料;有的完全根据个人的喜好;有的抓住一点,不及其余;有的故意曲解文本。为什么会发生上述情况?我以为原因有二:一是学生没有深入研读课文,二是没有掌握分析人物形象的方法。

此外,在评价范进人形象时,很多人容易看到其可怜、醉心功名的一面,而对虚伪圆滑的一面有时看不出来。这可能是因为没有读过原著,所以对人物形象把握不全面。

3、《儒林外史》是一部讽刺小说,其讽刺艺术是很值得我们学习的。很多学生读了课文后觉得可笑,可是要说为什么可笑,就不容易回答上来了。我觉得这是本课教学的难点之一。

4、当今社会还有没类似科举制度的情况?怎样科学地评价我国现在的高考制度?这些问题我觉得也可以引导学生谈一谈。

二、我的教学对策

1、提前让学生预习,充分地熟悉文本。提出自己不明白的地方,准备与同学交流。

2、让学生课外阅读《儒林外史》这部名著,全面了解课文中范进的人生历程。

3、提供分析人物形象的方法,先分析范进,然后让学生自己分析胡屠户的形象。

大致来说,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指导:

一是分析人物描写。

二是分析环境描写。

三是分析细节描写。

四是分析人物事件。

需要强调的是,分析人物形象,主要应该抓住人物的性格特征和精神面貌。在分析的时候,可以采取人物比较的方法。例如本文,可以把范进和张乡绅进行比较。学习了《孔乙己》一文后,可以把范进和孔乙己进行比较分析。

4、引导学生了解《儒林外史》的讽刺艺术。首先应让学生简单了解什么是讽刺,常用的讽刺手法有哪些。教师可以举出一些实例,让学生明白。然后让学生结合课文进行具体分析。

《范进中举》教学反思3

《范进中举》是一篇传统小说,以其鲜明的人物形象和夸张、对比的艺术手法对腐朽的科举制度以及深受其毒害的范进、胡屠户、张乡绅等人进行了无情的揭露和讽刺。毫无疑义的说,对正在读书的学生来说是一种教育,也是一种警示。只有成功的唤起学生的阅读兴趣,使他们全身心的投入到学习过程之中,这样的课堂才会充满活力,才能达到最佳的效果。

《范进中举》第二课时的教学内容是学习并运用夸张、对比的写作手法;学习并运用人物语言、动作描写来刻画人物的写作手法;分析人物性格特征;体会小说的主题思想。按照往常的教法,教师逐个提出问题,让学生在文中找出相关句子,然后教师再讲解分析,一一得出小说的主题、人物性格及写作手法。这样一节课下来,自己往往是累得口干舌燥,很是费力。这让我想起叶圣陶先生说过:“教师非谓滔滔不决地说,学生默默聆听,而在于引导启迪”。新课标也指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让学生在兴趣中学习是提高语文素质的立足点。学习本文要使学生受到启迪和教育,摆正心态读书,使学生的道德情操和思想受到熏陶,这是教学本文的第二个立足点。

学校倡导学习洋思教学,上课时,我把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一一展示,然后提出四人小组合作交流,以表格形式书面完成以上任务。同时请三个小组主动上台,各板书完成一项任务,完成后出一个代表负责讲解这一项内容。有什么不完整之处,请台下的其余小组补充。一时间教室里极其热闹沸腾,学生们个个都很兴奋,说的,写的,讲的,起来补充的,学生们的阅读讲解激情被唤醒了 ……此处隐藏7801个字……们平时的教学,学生自己读书的时间少,自己读出感受的更少。上课伊始,学生还未开口读书,学生未及进入作品之中体验,教师就已经强加给了学生,表现出教师对学生阅读能力和阅读体验的充分不相信。我在教学中,给学生一节课自由读书(自习除外),并要求在读完后能谈自己对作品、人物的认识。事实证明,这个目标实现了。

二、为学生创设主问题有层次地探究文本。这是对话的关键。作为世界文学的精典名篇,既有内容的广度,又有思想的深度。这篇小说怎样教学才能实现耗时少、效果好,我设计了四个主问题和四个亮点探究活动:寻读,解决主要人物和线索人物的问题,这是打开文本的钥匙;理读,解决作品的思路,这是学生最易获得的感性认识,并通过理性探究体会构思精美;品读,通过品读细节认识人物形象,并进而学习人物塑造的方法,这是小说阅读的中心任务;说读,表达自己对文章主题、美点、人物的认识和理解,这是阅读的更高层次。这样,由浅入深、层层推进。让学生逐步感受到探究文本的意义和阅读活动的乐趣。

三、让学生在探究与对话中表现并强化语文能力。探究式阅读让合作学习的思想得到最好的实践。小组探究活动中,谁发言,谁记录,谁补充都有明确的分工。而在表达中,要求学生努力达到表达自己的阅读体验、提练整合小组的观点,说句意连贯、层次清晰、语言精美的话的目标。从一句到几句,再到一段,有理有据,切近题旨。

还记得《语文课程标准》中这样的一段话:“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根据小说这种文学体裁的特点,实行探究式阅读教学,为学生搭建一个真正开放的交流平台,变文本解读为文本赏读、语言探究,并跳出课文读课文,可以让语文课教学呈现新的生机。

《范进中举》教学反思12

本文是清代著名章回体讽刺小说《儒林外史》中的一篇,围绕范进中举这一情节,描写了周围各色人极尽趋炎附势的丑态,看似荒诞的故事,却真实深刻地反映出封建科举制度对人们心灵的毒害。范进中举发疯就像现代小说的黑色荒诞一样,揭露了封建专制的黑暗和残害民族国家的罪恶。学习时,首先要理解本文的主题,把握人物性格;其次,要仔细揣摩作者独到的语言特色,尤其是对人物语言和动作的描写,文笔辛辣、犀利,具有极强的讽刺意味。

文中作者塑造了范进这个典型形象,引人深思。在科举制度盛行的文化背景中,读书人是怎样一年又一年地跋涉在科举漫漫长途上,在这个过程中,他们的心灵、人格又是怎样受到巨大的扭曲。由范进这样一个个案,我们可以想像当时很多读书人共同的命运。造成这种悲剧的原因不是他们个人,而是那个腐朽黑暗的社会制度

作者并不是采取很尖锐的批判的态度,而是采取客观的、冷静的描写方式,在这种描写当中,让读者在笑的同时感受到深沉的悲哀。学习本文可以使同学们进一步了解当时的社会制度,了解清代的社会文化和读书人的社会状况。可以说,从范进的身上,我们可以察觉到明清之际中国衰落的些许原因。一个民族的知识分子,应该是这个民族思想上的灵魂,这个灵魂被窒息、被扼杀,这个民族也就没有了生机,没有了希望。另外,还要学习本文高超的讽刺艺术。

学习本文宜采用整体感知──前后对比──局部分析──得出结论的方式,理解领悟课文的思想内容,品味语言,通过对比、夸张来达到讽刺效果的艺术特色。

  1、鲜明形象的人物语言。本文善于运用人物的语言刻画人物的性格。文中胡屠户说的、骂的、训斥的、恭维的话,占了很大的篇幅,通过语言的描写,把这个市侩形象栩栩如生地勾画了出来;范进的语言也随着他的身份、地位的变化而不同:从中举前“唯唯连声”到中举后自恃高人一等;张静斋拜见范进那些表示最亲密友谊的话语,充分表现出这个做过官僚的乡绅的圆滑与世故。

  2、运用夸张、对比的手法进行讽刺。范进中举惊喜得发疯,情节夸张但不失真,“中举发疯”的人士虽不是普遍现象却也是“会有的实情”,因而是真实可信的。当时的读书人热衷“举业”,一旦功名到手就如醉如痴,惊喜若狂。作者根据现实生活加以夸张的描写,具有尖刻的讽刺效果。对比手法主要运用于描写胡屠户这个人物。作者写了胡屠户在范进中举前后截然不同的两种态度,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使他前倨后恭、欺贫爱富、趋炎附势的庸俗典型的世俗性格跃然纸上。

《范进中举》教学反思13

《范进中举》这篇课文安排在小说单元,教学重点就是把握故事情节、人物形象和主题。在确立了重点之后就着手备课了,之前准备的是重点分析胡屠户这个人物,因为本文描写他的内容比较多而且比较集中,学生容易找;而且胡屠户的语言描写很丰富、形象,学生易感兴趣。但为了保证课堂的完整性我还是选择了第一课时,确立了概括相关故事情节、理解分析范进、理解本文主题的教学目标。当然理解分析范进是重中之重。但试讲的效果却不尽人意,最大的问题就是没有把课文落实,学生还未深入到文本中,只停留了在表面内容的筛选。在听了备课组老师的意见后,才最终完成了定稿。虽然过程比较曲折,但收获却颇丰:

(一)充分备课,是上好课的基石。充分备课不仅仅意味着钻研教材、教参,同时还应该广泛搜集本课的相关资料,包括音频、视频。在有充分的积累之后才能够在备课时游刃有余。在钻研教材时也不能仅仅停留在课文结构、行文思路上,还应该深入到重点语段的语句、字词中。

(二)搭桥铺路,巧妙引导。在备课的过程中,要注意问题的设置,注意问题的指向性,由浅而深,以求问题既能激起学生的思考,又不至于难倒学生。在提问问题时,同时注意语言上的引导,为学生的思考搭桥铺路,引发学生能动的思考,同时在回答问题的过程中,获得学习的愉悦,激起更积极的学习欲望。

课堂时间的把握上还不够准确、学生的积极性还为完全调动起来的等等。但我相信这些问题会成为我继续改进的动力,相信下一次会更好!

《范进中举》教学反思14

这周我们学校进行了一次校内公开课,每位老师都讲了一节适应新课改的课,下面就谈谈自己的心得体会。

我认为,新课改没有唯一的模式,我们无论学习马牧池,还是学习长城,那都不是我们自己的东西,我们应该结合自己的实际,从自身实际出发。工作几年来,一直自认为自己上课不突出,但也还可以,学生挺喜欢我的语文课。但现在我却有点不知所措了,知道新课改的上课思路,但发现真正进行起来却并不顺利,学生的能力水平一下子跟不上。就拿这次我上的课《范进中举》来说,精心设计的问题学生们讨论起来并不热烈,我一再引导,但学生好像是由于紧张什么的,声音仍旧很小,他们从六年级开始就习惯了默读、从参考资料中找寻答案,等等的一些弊端显现出来后,新的课程改革就很难达到理想效果。也可能是我太心急了,也许慢慢经过一段时间,这些就会有所改正的。

我还有一个担心,就是我所教的已经是初三的毕业班了,在课堂上过多的让他们展示、让他们发挥,我怕那些学习不自觉的学生会放松学习,最终会影响学习成绩。我们绝大多数老师整理出理想学案的能力还有限,一节学案得准备考虑三四节课,唯恐有不对之处,总觉得太浪费时间了,毕竟对初三的老师和学生来说,时间是最宝贵的。能力和成绩本不应该成反比的,或许随着课改的逐步推进,这些担心就会自行消失,希望我是杞人忧天。我会继续努力的。

《《范进中举》教学反思.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