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法和减法教学反思

时间:2024-11-29 23:15:20
加法和减法教学反思

加法和减法教学反思

作为一名人民教师,我们的工作之一就是课堂教学,对学到的教学新方法,我们可以记录在教学反思中,那么你有了解过教学反思吗?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加法和减法教学反思,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加法和减法教学反思1

一、重视基础知识的教学, 培养学生的归纳概括能力和操作能力

1、数的概念有着很丰富的内涵,是学习计算其它知识及发展数感的重要基础,没有一定的知识基础,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是不可能的。因此,要重视数的概念的培养,在本节课中我让学生自主观察情境图,找出有价值的数学信息,在其中又复习到了以前学习的估算,然后能够提出数学问题并解决问题.在本节课中主要是加法计算, 所以我提出为什么要用加法来计算,从而在学生的头脑中形成加法就是要把数与数之间合起来,在后来的操作活动中起到了很好的铺垫作用。

2、一道计算题会有很多种方法来解决,所以我请学生自主选择喜欢的方法来计算结果,学生提出可以摆小棒,拨计数器,然后学生自主选择方法来操作,由于头脑中已有加法的概念,所以学生无论是选择摆小棒还是拨计数器,都能够较为准确的进行操作,从而发展了学生的操作能力,也对本节课的竖式的计算方法埋下了伏笔。

二、尊重学生的想法,培养学生主动探索知识的精神和计算认真的良好习惯。

1、贯彻课程标准,重视发展学生的计算策略,提倡算法多样化.在学习用竖式计算时,由于本节课是不进位,所以可以从高位算起也可以从低位算起。

2、学生通过观察教师板书的竖式,自主探索为什么要竖着列? 体会到列竖式时,相同数位要对齐,从而得出计算方法把握住了重点,解决了难点。

3、在本节课的卡片练习中学生运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进行计算.在本节课中我设计了多种练习形式,如: 火眼金睛辨对错,卡片练习,以及书上的练习找尾巴,在练习中逐步提高计算能力以及计算认真的好习惯。

4、在这节课中,学生和我交流得比较密切、理想。但在这节课中还存一些不足和值得吸取经验教训之处: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有了一定的学习基础,此类题大多学生都会算。所以我们要把主动权交给学生,让他们借助已有的知识经验自己去探究,去发现解决问题的方法。作为教师不要去为学生设计过渡题样板题,这样容易把学生带入教师预设的方法中。应该放手让学生自己去比较,分析,选择适合自己的计算方法,或心服口服的认同书本上相对较好的方法。教师在备课时,没有充分备学生。教师应充分考虑到学生面对教学会出现哪些情况,而教师面对这些可能出现的情况,应如何去应对,如何去启发引导学生,都是以后应多加学习的.。

5、在本节课中,我认为教师的语言还应该再精炼些,把握住重点难点一针见血,而不是重复学生的话,这样也会显得比较罗嗦. 此节课,我也深深的感到,作为一名教师要有耐心,要把机会让给每一个学生,让每一个孩子在启发中互相创新,在启发中激起探究的热情。因为这种动态生成的效果正是我们所追求的。虽然对一时的创造发明成果还没有马上转化,但在这过程中学生思维的发展,共同促进学习氛围的形成。对学生今后的发展,都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吧。

加法和减法教学反思2

上完这节课后,我百感交集,下面就说说我上完这节课后的反思:

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教学内容并不复杂,而且学生在三年级上册时已经学习了分数的简单计算,已经能够说出1个加2个等于3个,就是,所以这节课对于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算理这一内容我想给学生大一点空间,没有指定非要让学生通过折纸来理解。我是想如果学生小组交流有困难时,再提醒他们可以借助折纸图形来理解,结果学生都比原来预设的要好,我也就没刻意提出这一点,我觉得这并不妨碍学生对算理的理解。但是当学生都说出了1个加3个等于4个之后,我如果再追问一句“为什么1个加3个是4个?让学生小组内进行探究。我想学生从分数单位这一角度理解算理会更透彻。另外,引导学生观察图形得到计算结果还可以用表示时,本来是把妈妈吃的一份揭下来贴到另一边凑成半圆的,结果忘了,这一点效果也就降低了。

对于第二个问题,因为有了解决第一个问题的方法,所以我完全放手,让学生自己独立完成,充分发挥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对于归纳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我觉得我设计和处理的较好。要归纳一类题的计算方法必须三道题以上,我在处理完两道例题以后,又让学生做了一组题(6道),然后再观察它们的共同点,找出共同点之后再归纳计算方法,水到渠成,学生比较容易归纳和掌握。从课堂上看,学生归纳的较好。

在练习材料的选取上我以“有效性”为前提,设计体现了“密度”和“梯度”的特点。第一题直接检查了学生对计算方法的运用掌握情况;第二题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体现了数学与生活的联系,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就在身边,生活中处处有数学,;第三题注意了开放性,关注学生思维个性化的彰显。

面对活生生的学生,面对课堂上不同的学生反馈出的各种各样的信息,我深深感到自己驾御课堂的能力有限,缺少必要的教学机智。在学生找出+=中、、分数单位相同后,问还发现了什么学生答不上来,我就直接引导学生说了,如果能让学生小组讨论一下可能学生理解的更好。分数加法和减法的含义在这堂课上是必须说的,学生对于分数加法的含义与整数加法的含义是相同的没有异议,当对“分数减法的`含义与整数减法的含义也是一样的”表示的有些含糊时,我应该结合算式再给学生强调一下,而我只是又问了一遍。

在时间的把握上,有些前松后紧,前面新课用的时间有些多,导致最后一道练习题没有办法在课上完成,是个遗憾。在评价学生方面,虽然我努力做了,但总觉得评价语有些生硬,还需要再好好提炼。

总之,我感觉个人需要提高的地方还很多,需要向优秀教师学习的地方还很多,我一定会努力,让自己更快的成长。

加法和减法教学反思3

这次我有幸到杨州上课,上的课题是《小数加法和减法》,这是在学习整数加减法和三年级学习得《简单的小数加减法》的基础上学习的。

这节课要让学生知道计算小数加减法要注意,相同数位对齐,小数点对齐,从低位算起等,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体会到合作成功的喜悦,感受到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试教时发现只有少部分学生尝试独立完成用竖式计算时会受到整数加减法的影响,考虑到末位对齐,也有几个学生把整数和整数对齐、小数和小数末位对齐,考虑到绝大部分学生完全能凭借学习整数加减法和简单的小数加减法的经验,通过自学掌握小数加减法的计算。

所以我采取了小组合作,自主探究的形式让学生自己去研究学习,让学生独立的尝试列竖式计算,然后通过小组讨论,自己辨别哪种竖式是正确的,哪种竖式是错误的,并集体分析错误的原因,说说正确的竖式该怎么列,上完课 ……此处隐藏9114个字……验,既增加了学习兴趣,也一定程度上掌握了所学知识,整体效果不错。

但是由于我刚接触低年级,对低年级的学生还不是很了解,所以在教学用语上还是有一定的欠缺。比如在进行减法计算时,我为了让学生们更理解,所以用到了减数被减数等概念,但是却忽略了一年级孩子的理解能力,所以可能造成相反的效果,在这里,我完全可以用大数减小数去代替。其次,在同学们上台进行操作时,我可能过于关注台上的同学,而忽略了台下同学的完成情况,这点还需要注意。

总之,对于低年级学生来说,更需要一定的耐心和爱心,同时,因为低年级学生理解能力相对较差,所以实物直观比语言直观更重要。我会在摸索中陪同学们继续成长。

加法和减法教学反思13

我就大胆地放手让学生尝试,给予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空间,在课堂上创设交往、互动的协作学习环境,有利于群体智慧共享。

课本由2004年雅典奥运会引入。雅典奥运会跳水比赛,学生并不是很了解,我出示有关资料,调动学生积极性。很容易把学生引入情境中,促使学生进入学习活动。这些在传统教学中需要教师总结、归纳的学习重点,在学生充分体验、感受的基础上被自主发现,成为学生对知识进行“再创造”的成果。也掌握了小数加减法计算时小数点对齐,也就是相同数位要对齐,然后按照整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计算。通过教学,发现学生对计算方法掌握得很好,列竖式计算的正确率也很高。

其实小数的加法和减法的计算方法和整数的加法和减法的计算原理差不多。对这部分知识学生比较容易理解及掌握,就是有几个容易出错的地方需要点一下。

成功的地方:

1、强调计算方法。通过情景引导学生列出加法算式和减法算式,在此基础上,我采用放手让学生自己尝试计算并通过小组合作交流的形式探索笔算的方法。学生自己思考的过程也就是学习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很多学生都选择利用整数加、减法的算法进行计算。在学生汇报时反复强调计算方法,目地是使学生强化记忆。

2、强调末尾的0一般情况下要去掉。

3、强调小数位数不同时,可以先补0在计算。对本节中出现的被减数的小数位数比减数的小数位数少的计算题,学生常常会受整数减法的影响,将末尾的'数对齐。为此,通过讨论,发现:“凡是遇到被减数的小数位数比减数的小数位数少时,可以先在被减数的末尾补0,使被减数的小数位数与减数的小数位数一样多,再按照整数减法的计算方法进行计算。”这样一来对位就较容易。学生按照这样的方法列竖式后,正确率明显提高

4、在本节课练习设计上,针对学生容易错的地方设计了一些判断题、解决生活实际问题的题目、生活实践等练习题。从学生的反馈来看,效果不错。

不足:

1、课堂气氛沉闷,没有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

2、没有做到关注全体学生

3、评价不够及时,评价语不丰富

加法和减法教学反思14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有了一定的学习基础,此类题大多学生都会算。所以我们要把主动权交给学生,让他们借助已有的知识经验自己去探究,去发现解决问题的方法。作为教师不要去为学生设计“过渡题”“样板题”,这样容易把学生带入教师预设的方法中。应该放手让学生自己去比较,分析,选择适合自己的计算方法,或心服口服的认同书本上相对较好的方法。

如《万以内加法与减法》的例3,被减数中间和末尾都有0的减法。因为被减数只有三位数,所以笔算原理与例2相同。在这里,教材安排了用多种方法计算,即竖式和口算,体现算法多样化的思想。算法多样化是问题解决策略多样化的一种重要思想,它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基础。就计算教学而言,提倡并鼓励算法多样化,不仅纠正了“计算方法单一,过于注重计算技能”的教学方法,主要是鼓励了学生进行个性化的学习。并充分调动学生已有的计算经验,让他们继续去探究、发现、创造不同的算法。

因此在教学时,我先让学生独立口算,并在小组内交流,充分展示学生的学习的成果,体会到自主学习所带来的成功。出现了这样几种口算方法:

(1)把185看作200,500-200=300,因为多减了15,所以300+15=315。

(2)把185分成100和85,500-100=400,400-85=315。此外还有这样一种方法,虽然学生没有想到,我还是提示学生相处了第(3)种方法:把500看作485,485-185=300,因为被减数少了15,所以,300+15=315。当然,例3还可以用笔算的方法,有了例2的基础,例3的笔算也就不成问题了。我完全让学生自己独立完成,并让学生自己上来把你的算法说说同学听听,再让有不同意见的同学说说他的理由。

此节课,我也深深的感到,作为一名教师要有耐心,要把机会让给每一个学生,让每一个孩子在启发中互相创新,在启发中激起探究的热情。因为这种动态生成的效果正是我们所追求的。虽然对一时的“创造发明成果”还没有马上转化,但在这过程中学生思维的'发展,共同促进学习氛围的形成。对学生今后的发展,都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吧。

本节课让学生了解每一种计算方法,目的是从小就培养学生“多种选优,择优而用”的科学研究态度。同时当学生自己创造的算法被肯定时,他们幼小的心灵所萌发出的自我价值、学习信心、主动挑战意识等不也是课堂教学的成功所在吗?我认为这些才是提倡算法多样化乃至教学改革的真谛。

加法和减法教学反思15

本节课学习的是《得数是10的加法和相应减法》,但是在这节课之前,小朋友们对于10以内的加减法基本上都是会的,因此,本节课应该在学生原有的基础上,加强学生口算能力,理解加法和减法之间的关系,能熟练的根据一幅图写出四道算式,并能初步体会四道算式之间的关系。但是这些要求对一些基础较薄弱的学生还是有点勉强,因此对于他们,我是希望他们能熟练的10以内的加减法,能根据一张图写出四道算式。

教学时,通过创设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引导学生从已有的经验入手,既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又提高的学习的效率。在出示课件的时候,学生对于如何完整的表达这张图的信息也比较熟练的,因此这点他们很快的把四道算式列出来了,也能说出来加法和减法的算理。但是这样,我还是要求他们用三句话表达每个算式所表示的'意思,并帮他们总结了以下得数是10的加法和减法的计算方法。教学试一试的时候也是用同样的方式,让他们能表达出题目的意思,理解每道算式的含义。目的是让一些基础还不是很扎实的学生进一步加深印象。

在后面的练习里,为了让学生更好地掌握,我设计了一些游戏,通过把所有10以内的加减法算式都总结出来,在黑板上板书,让学生直观地观察,以便他们更好地掌握10以内的加减法。在练习“想想做做”第5题时,基础薄弱的学生我要求他们能把书本上的题目填写完整,而基础较好的学生,我要求他们除了把书本上的空填写完整,自己再试着多写出几道算式出来。

本节课的教学总体上达到了预期的效果。但是对于学生的良好的学习习惯的养成还是需要下点功夫。要积极的培养学生认真思考,仔细计算的好习惯才行。

《加法和减法教学反思.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