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国大典》教学反思
身为一名人民老师,我们需要很强的教学能力,通过教学反思可以有效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那么应当如何写教学反思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开国大典》教学反思 ,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开国大典》教学反思 1《开国大典》记叙了1949年10月1日首都北京举行开国大典的盛况,表达了中国人民对新中国的诞生无比自豪、激动的心情,展现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缔造者们特别是毛泽东的`领袖风采。课文按照开国大典进行的顺序叙述。
本课的写作方法最突出的特点是运用场面描写表现开国大典的盛况,为了让学生体会感受这种方法,做到学以致用,我采取了以读促思的方法教学,在朗读感悟大典盛况的环节,我首先播放了开国大典的视频资料,三十万人汇聚天安门广场,排山倒海的气势深深吸引着学生。毛主席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那一刻,以及盛大的阅兵式,让学生真正体会到人们激动、兴奋、自豪的心情,以及毛泽东的伟人风采。带着这种自豪和骄傲,让学生读读、想想、再读读,通过多种方式的朗读,感受大典现场的热烈气氛。
不过很遗憾的是,可能历史距离我们太遥远,学生对毛主席的伟人风采感受不深,对中国人民为新中国诞生的自豪的思想感情不深,总是在文字边缘徘徊。
《开国大典》教学反思 2《开国大典》是人教版新课标实验教科小学语文五年上册的一篇课文,资料写的是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在北京成立,举行典礼的空前盛况,充分表达了中国人民当家做主的自豪、欢乐的情绪。执教本课之后,对照课前的教学设计总结本课成败得失,觉得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语文教师要重视“红色题材”课文,渗透爱国主义教育。
尽管语文课不是思想政治课,但新课程标准并不否认任何课程的思想教育价值,爱国题材的文章更不可淡化。开是大典作为中国历史永恒的经典已经过去了六十年,影视作品中虽然常见,但沉迷于网络和动漫作品的新一代少年其实对“红色历史”已经感触不多了,所以值国庆六十周年之际和学生一齐学习这篇课文,有更重要的好处,这能够防止我们的下一代忘记自我历史。
二、对话文本与创设情境要结合。
语文提倡要和文本对话,透过对语言文字的感悟来培养学生的“语感”,陶冶情操,但借助必要的媒体手段创设情境能够事半功倍。课前我和学生都做了充分的准备。我制作了课件,准备了开国大典的视频和一些图片,也要求学生查找相关书籍或图片等资料,因为课文资料对小学生来说毕竟年代久远。
课堂上,当我播放电影《开国大典》中的`片断,是各位开国领袖走上天安门城楼,广场人万民欢腾的镜头时同学们都很兴奋、滚动。看过视频之后再让学生在课文中找到相关句子读一读,同学们就读得个性有激情。之后讨论气氛也更热烈。
三、教师要相信学生,引导学生采用自主、合作的学习方式,同时把握好自我的引导作用。传统的课堂教学以教师的教为主,而此刻的课堂逐渐转变为师生的共同合作,更多的是教师的引导与学生的主动参与,教师成为学生学习的合作者与参与者。课堂教学成为师生交往、平等对话、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教师和学生一齐构成“学习的共同体”。
如在下方的教学片断中:
师:(出示句子)“这庄严的宣告,这雄伟的声音,经过无线电的广播,传到长城内外,传到大江南北,使全中国人民的心一齐欢跃起来。”请同学们仔细读读这句话,感悟句子的意思,想一想:这庄严的宣告,这雄伟的声音,经过无线电的广播,可能传到了什么地方?
(抽生读句子,余生边听边想象)
师:此时的你听到了什么?看到了什么?
生:这声音传到了黄河两岸,岸上的男女老少载歌载舞,河中的船上锣鼓喧天,人人都在欢呼,人人都在呐喊。
生:这声音传到了青藏高原,到处彩旗飘扬,人们走出家门,欢庆新中国的成立,为人民能当家作主人而高呼。
生:这声音传到了西沙群岛,人人手捧鲜花,挥动彩带,个个激动万分,欢呼着,大喊着,仿佛让全世界都听到自我的声音。
生:这声音传到了我们的家乡山东,家家户户奔走相告,人人喜笑颜开,处处欢声笑语。我爷爷对着天空大喊:“我们中国人最后当家作主了!”
这一环节的设计,完全由学生的丰富想象,大胆发言代替了教师照本宣科的讲解,这样一来,既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用心性,增强了动脑思考,动口表达的欲望,更使学生将难点问题简单理解。
四、注重学生阅读潜力的培养。
理解课文时,让生边读边想边划,写自我见解;透过比较句子,运用词语,体会并掌握文中用词之精妙;快速读、细读、品读等环节的安排,则训练了学生略读、精读、有感情读的潜力。在教与学的过程中,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充分体现了学生的自主学习,合作探究;我还及时捕捉学生的思维的闪光点,及时地进行评价。对课堂上出现的失误及时进行自我批评与反思。课堂的开放、民主,平等得以体现。
《开国大典》教学反思 3《开国大典》写的是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成立,在首都北京举行典礼的空前盛况,充分表达了中国人民当家做主的自豪、欢乐的心情。 本课先写了举行开国大典的时间、地点和参加人员;然后介绍了广场的布置情况;接着写了开国大典的盛况;再接着写了阅兵式;最后讲了游行队伍。这篇课文篇幅较长,如果将这么多容量的信息一下子,或者面面俱到地加以逐一讲解的话,恐怕三节课都无法完成。这篇课文在教材的第二单元。这一单元的教学重点是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因此,本课的'教学重点也是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这节课我就让学生从课文的重难点入手,再有机地拓展到课外内容,从而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我首先由课题导入,理解“开国大典”:创建国家的重大典礼。因此开国大典“隆重、规模盛大、庄严、热烈”。其次是学生进行阅读,理请文章的写作顺序,文章按照几部分来描写开国大典的。第三步由学生边默读边找出文章描写隆重、热烈、庄严、盛大氛围的语句加以体会,说明理由。第四步,让学生在文中画出表现人民群众激动、自豪的句子,读一读,并写出自己的体会。让学生感受开国大典的盛况,画出表现人民群众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建立了新中国的激动、自豪的句子,学生的自我学习,内化过程从中得以体现。
深刻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朗读是最佳手段之一。在比较理解的基础上,采用齐读、轮读、边读边鼓掌的形式引导学生朗读,体会出人们无比高兴、自豪、激动的心情。同学之间交流时可以相彼此启发,使思路拓展,思维活跃起来。
本课教学,我还注意了细节,让学生由衷地感悟到开国大典的那种场面、那种气氛、人们内心的激动情感。本文第二大段,讲了天安门广场的位置,天安门城楼的布置等情况,突出了隆重、热烈、庄严、盛大氛围。教学这段时,在学生读懂课文内容的情况下,引导学生画一画丁字形广场,并按书上讲的方 ……此处隐藏7247个字……名字。
出示:董存瑞等名字。
还有一些没有留下名字的烈士。
出示:军需处长……
2,让我们再次把目光聚焦到阅兵式中那个个飒爽英姿。
3,学生自读。
4,研读句子
“白马连,清一色白马……”
(1)清一色白马,清一色红马的句子是不是啰嗦?
(2)资料拓展:开国大典背后的故事。
(3)品开国大典的.不易,体会句子中的民族自豪感。
五、写法总结
1,这就是点面结合。
2,运用点面结合手法,完成习作:开国大典结束后的场面。
六、推荐阅读
《红星照耀中国 》
反思:
这节课点面结合的写作方法指导很好,因为心中有情,所以整个课堂的情境氛围营造的也很好。可是我还有一点不满意,那就是我的层层深入在哪里?
一步一步深入到文章的本质中去,到作者的情怀,人格中去,这节课我完全没有顾及到作者,观其文,不知其人,可乎?
《开国大典》教学反思 13本节课的教学让我认识到一些距离,学生比较远的课文内容,我们应该借助多媒体教学比较好,因为它能克服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产生良好的视听效果,对学生产生一定强度的刺激,引起学生的注意,引起学生的浓厚兴趣,激发学生强烈的情感,从中获得直接、生动、形象的知识。在今后的授课过程中,应恰当、适时采用多媒体教学,加快知识信息的传递,从而获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开国大典》教学反思 14课文《开国大典》这篇课文记叙了1949年10月1日在首都北京举行开国大典的盛况,表达了中国人民对新中国的诞生无比自豪,激动的感情。课文按照开国大典进行的顺序叙述,先讲了大会开始前会场上的情况,然后讲典礼的主体部分。本课重在体会中国人民对新中国的成立感到无比自豪,激动的心情。
教完《开国大典》一课后,我反复回忆自己的教学过程,我作出以下反思:
整节课,我时时留意与学生进行情感的'交流与沟通,学生在相对放松、愉悦的环境中学习,真正体现了“和谐课堂”。
教学过程中,教学思路清晰,目标明确。在学生默读课文后,交流概括出开国大典的几个场面,然后直奔重点,学习“典礼”这一部分。既整体把握,也紧扣重点。
在这堂课中,我结合预设的学习目标,注重渗透学法的指导,如:结合背景资料理解课文内容;边读边展开想象理解课文内容;联系上下文理解课文内容;抓住文中关键词、句理解课文内容。
在学法指导的基础上,学生能准确抓住重点词,体会人们因新中国成立激动而兴奋的心情。如课文第5自然段到第14自然段,写了“开国大典”的盛况。在这部分中,“欢呼”一词出现多次,教学时,我让学生找出带有“欢呼”一词的句子,体会每一次是在什么情况下欢呼起来的,这表达了人们怎样的思想感情。在学生理解的基础上,再引导学生朗读。接下来让同学们交流,彼此启发,使思想拓展,思维活跃起来。同学们就是在这样一种相互合作交流中,情感得以交融,从而体会到了文章的思想感情。
同时,我也深刻地意识到:这堂课中,朗读指导没有体现层次性。在学习课文的重点段,必须要充分地学生多形式、多层次的朗读与评价,才能体会首都人民的兴奋、激动、自豪的心情。这都离不开教师的指朗读指导。
《开国大典》教学反思 15师:出示句子:
“这庄严的宣告,这雄伟的声音,经过无线电的广播,传到长城内外,传到大江南北,使全中同人民的心──齐欢跃起来。”
大家细细读读《开国大典》里的这段话,体会句子意思,想一想:这庄严的宣告,这雄伟的声音,经过无线电的广播,传到了哪些地方,在你面前出现了什么样的情景?
(生自读、体会、想象。)
师:谁把这句话读一读,其他人一边听一边闭目想象,在你眼前出现了什么样的画面?
(指名朗读句子,其他人闭目想象。)
师:谁说说,这宣告、这声音传到了什么地方?你仿佛看到了什么?
生:这声音传到城市,大街小巷彩旗飞扬,男女老少欢天喜地,大家敲着锣,打着鼓,欢呼新中国的诞生,欢庆人民的解放。
生:这声音传到农村,田间地头,村前村后,到处锣鼓喧天,人们都拥出家门,欢呼着,高喊着,一个个激动万分,不少人高兴得热泪盈眶。
生:这声音传到学校,大家拿着鲜花, 挥着彩带,放着鞭炮,唱啊,跳啊,喊啊 好像要让这个消息传遍全世界。
(其他学生发言略。)
【反思──教会联想】
人们脸上的兴奋,人们心中的激动,是再怎样描述也不过分的。但是学生仅仅从作者提供的 句子,还是难以深切感受的。
但从上述片断可以清楚地看到,学生对人们无比激动、无比高兴的感悟是深刻的、形象的、真切的。这是为什么呢?主要原因就是抓住了课文中集中表达人物情感的重点句子,借助想象,显化形象,物化情感,从而使学生借助形象的画面,深刻地感受了蕴涵在语言文字中的丰富情感。想象是思维的一种特殊形式。语言描述的形象本身没有直接可感性,必须借助想象和联想来实现,因此从这一意义上来讲、没有想象与联想、也就没有语言的感悟。儿童认识长于感性,侧重于形象思维。小学生阅读最感兴趣的是语言文字所描述的形象,那美妙的景色、丰满的人物、真切的事物,能最大限度地调动他们的各种感官。可见,在阅读教学中,可引导凭借联想,借助想象、还原语言描述的形象,补充语言潜在的形象,延伸语言相关的形象,使学生产生丰富而真切的心理视像,通过对语言的感受,体验,形成对语言的感性认识,并进入语言的形象中去观察,去倾听,去触摸,去感知,去领悟,以促进学生对课文内客的.“直观”感知。
“这庄严的宣告、这雄伟的声音,经过无线电的广播,传到长城内外,传到大江南北,使全中国人民的心一齐欢跃起来。”是《开国大典》中的重点句子,它集中表现了获得了新生的中国人民无比激动、无比欢乐的思想感情。这句话蕴涵着极其丰富的形象,但其形象是隐含的、潜藏的,如果不引导透过语言文字去展开想象,创造形象,那蕴涵于其中的思想感情学生就难以得到具体的感知和深切的感受,正因为如此,就要求学生一边听读,一边闭目想象,睁大灵动的眼睛,到语言文字中去看。这样,在学生眼前,是丰富的语言形象:城市里“大街小巷彩旗飞扬,男女老少欢天喜地”;农村中,“田间地头,村前村后,到处锣鼓喧天”,“个个激动万分”;学校里,人们“挥着彩带,放着鞭炮”;……这些形象,包含看学生对语言意义的溶解,对语言情感的感悟,语言内涵的体悟。这样引导,能充分调动学生知识和形象的原始积累,并在与新的知识进行重构、重组及与学生语言、学生情感产生碰撞中促使学生进行新的探索,创造新的形象,从而使句子的内涵变成具体的形象在眼前显现,化作了真切的情感在心中涌动。
可见,对一些蕴涵丰富形象的词句,可设法激活学生头脑中储存的与语言文字有关的表象。使语言与活性的形象建立起联系,使语言在鲜活的形象嫁接中获得生命活力。这样,当学生凭着作品语言,跨越广袤空间去神游时,作品就成了学生心中美丽的画卷了。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