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的进化》教学反思

时间:2024-06-04 19:23:13
《生物的进化》教学反思

《生物的进化》教学反思

身为一位到岗不久的教师,我们需要很强的教学能力,通过教学反思能很快的发现自己的讲课缺点,教学反思我们应该怎么写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生物的进化》教学反思,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生物的进化》教学反思1

经过课后和老师们的交流和反思,我认为教学中仍然存在几点可以改进之处:

1、课堂引入可尝试其他方式,如由达尔文的所见所闻开始引导学生思考,学生能不能得出和达尔文一样的认识呢?让学生体验到自己也能像科学家一样思考问题,可大大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2、对保护色的动物举例如能借助多媒体效果应该更好,在实验室缺少了这个有利条件,仅能借助图片和标本,深感美中不足。

3、教学的主线应更明确一些,由于有将近25分钟的时间要花在模拟保护色的形成实验上,学生只是为了保护色而实验,可能忽视了前提是对生物进化原因的探究,容易让学生认为所有生物对环境的适应都只有保护色这一种方式。通过我对这一节课的教学反思,我觉得收获颇多,我相信作为一名教师只有在不断的实践中,通过自身的努力,加上最新的理念才可以进步。我会把这次活动当成自己的一个新的起点,在教学中不断的总结,不断的积累,使自己的教学有更大的进步。

尽管是第二次教这节课,但是还是感觉难度很大,备课过程中不断地对教材进行分析对比,但是对于生物进化的原因似乎我自己都模糊,再看过不同的资料以及通过查看相关的书籍对比之后,我才确定生物进化的原因有两个:内因是遗传和变异,外因是自然选择。

遗传和变异在自然界中是普遍存在的,遗传是指亲子间的相似性,而变异同样也是普遍存在的,每一代都存在变异,没有两个生物个体是完全相同的,变异是随机产生的。变异的类型有两种,一种是可遗传变异,另一种是不可遗传变异。不可遗传变异是由环境引起的,遗传物质不改变。可遗传变异是遗传物质改变,可以遗传给下一代,引起可遗传变异的原因是:基因突变、基因重组和染色体变异。

在遗传和变异的基础上经过自然选择,留下一些适应环境的生物,一代一代繁殖,于是生物就有了现代各式各样的生物。

这么一想确实是这样,我也把生物进化的原因理清楚了,只有这样,在接下来的教学中才能让学生理解。

这节课可以先给学生介绍一些自然选择的例子,然后再介绍保护色,这样效果会好很多。

《生物的进化》教学反思2

(1)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合作精神。在研究性学习过程中,通过学生自己设计、操作、分析实验,将课下活动与课上学习相结合,使学生有了充分表现自己、发挥自己想象力、创造力的时间和空间。学生通过小组讨论互相帮助,互相启发,在讨论中碰撞出创造思维的火花,体会了相互合作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2)训练了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和思维过程。研究性学习让学生从身边熟知的、感兴趣的事物和现象入手提出问题,以个人或小组合作的方式进行探究研讨,亲身体验了应用科学方法解决问题的过程。

(3)加强了学生个性的发展。在研讨活动中,学生可提出不同的设计方案和结果,鼓励学生开展讨论,各抒己见,大胆质疑,体现了研究性学习培养科学态度、求新、求异精神的主旨。

(4)教学效果良好。研究性学习充分体现了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作用,有助于学生养成独立思考、积极探究、勇于表达的学习习惯。

《生物的进化》教学反思3

种群和物种。关于种群和物种的概念的比较,是教学中的热点和疑点问题。事实上如果教学中,老师对这二个概念没有比较明确具体的认识,上课就会显得底气不足。下面列表做一比较:

种群物种

概念指生活在同一地点的同种生物的一群个体。 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单位、生活和繁殖的单位。同一种群内的个体之间可以进行基因交流,是指分布在一定自然区域,具有一定的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而且在自然状态下能够相互繁殖,并且能产生可育的后代。

生活地域同一地点一定自然区域,同一地点或不同地点

相互联系一个物种可以包括多个种群(例如同种鲫鱼可以生活在不同的池塘、湖泊等,形成一个个彼此被陆地隔离的的种群)。同一物种的多个种群之间存在着地理隔离,长期下去可能发展为不同的亚种,而可能形成多个新物种

从宏观方面看,种群是进行繁殖的单位,从微观方面看,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所以它是进化的单位。

一根主线。由于自然选择学说也是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核心。在教授现代生物进化理论时,始终都要注意贯穿这一思想:种群基因频率的变化过程实际上也的自然选择和进化的过程;变异是不定向的,过度繁殖、突变和基因重组为选择提供了丰富多样的材料。环境在自然选择中起了重要作用。同一物种不同种群形成不同物种的过程实际上也是是不同环境对其定向选择和积累的过程。变异、选择和遗传是物种形成过程的三个基本环节。自然选择通过定向改变种群的基因频率而决定了生物进化的方向。

对这部分内容的教学,应尽量引导学生运用实例来培养语言表达能力和处理科学信息的能力。例如,在讲种群的概念时可列举下列实例让学生进行判断。

下列哪项属于种群?(A.一个池塘的所以鱼类 B.一个稻田里的所有昆虫 C.一片草地的所有蒲公英 D.分散在各湖泊、河流的鲤鱼) ”

又如,在讲自然选择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时,可将课本中的相关材料改编成问题形式呈现给学生,并要求他们做相应的回答。

材料1.英国的曼彻斯特地区有一种桦尺蠖,它夜间活动,白天栖息在树干上。(说明生物具有应激性和适应性)

材料2.自然条件下桦尺蠖触角和足有长的也有短的,体色有深些的也有浅些的(说明生物存在着变异现象)

材料3. 试验表明, 桦尺蠖之间能进行相互杂交,黑色的华尺蠖杂交能产生浅色的华尺蠖,而浅色的桦尺蠖之间杂交其下代都是浅色的。(说明这些桦尺蠖是属于同一个物种。黑色是显性性状,是由显性基因控制的)

材料4.19世纪中叶以前,浅色的桦尺蠖数量较多,到20世纪中叶则是黑色的桦尺蠖成了常见类型。这种现象被成为桦尺蠖的“工业黑化现象”。(这是自然选择的结果。环境对生物的生存会产生影响,自然选择是通过生存斗争来实现的)

在引导学生分析作答的基础上。要求学生从基因水平做进一步的分析:

材料5 桦尺蠖的黑色是由显性基因S控制的,浅色是由隐性基因s控制的。19世纪中叶以前的桦尺蠖种群中S基因的频率只有5%以下,而到了20世纪中叶则上升到95%以上。

19世纪中叶以前曼彻斯特地区的树干上长满了浅色的地衣,而后来因为工业的发展,工厂排出的煤烟使地衣不能生存,树皮也熏成了黑色。

要求回答:1. 基因S频率变化的原因是什么?2.生物变异是否是定向的?基因频率的改变是否是定向的?自然选择是否是定向的?

……此处隐藏7233个字……的将完整的实验记录展示在黑板上,方便师生一起分析实验结果。对实验结论的得出不要对学生要求太高,在感性认识的基础上简单归纳得出:自然选择,适者生存即可,最后由自然生存法则引升到对学生正确的人生观的影响,圆满结束新课。

经过课后和老师们的交流和反思,我认为教学中仍然存在几点可以改进之处:

1、课堂引入可尝试其他方式,如由达尔文的所见所闻开始引导学生思考,学生能不能得出和达尔文一样的认识呢?让学生体验到自己也能像科学家一样思考问题,可大大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2、对保护色的动物举例如能借助多媒体效果应该更好,在实验室缺少了这个有利条件,仅能借助图片和标本,深感美中不足。

3、教学的主线应更明确一些,由于有将近25分钟的时间要花在模拟保护色的形成实验上,学生只是为了保护色而实验,可能忽视了前提是对生物进化原因的探究,容易让学生认为所有生物对环境的适应都只有保护色这一种方式。通过我对这一节课的教学反思,我觉得收获颇多,我相信作为一名教师只有在不断的实践中,通过自身的努力,加上最新的理念才可以进步。我会把这次活动当成自己的一个新的起点,在教学中不断的总结,不断的积累,使自己的教学有更大的进步。

《生物的进化》教学反思12

本节的教学设计中,不仅仅将教学目标定位于让学生知道拉马克的用进废退学说、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应该多引导学生问一些“为什么”,把教材中很多是结论性内容,通过问题推进的办法进行探究性学习。在探究性学习过程中可以融合资料收集、进化实例的调查、判断及推理,假设和论证、讨论,完成新课标确定的操作技能、信息能力和科学探究能力三个方面的能力目标。改变过去单一的接受式学习模式,倡导学生主动参与、勤于动脑、乐于探究、勇于创新、善于合作交流的新型学习方式。

《生物的进化》教学反思13

本堂课的教学设计,以问题为纽带,通过四个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内容的录像营造了一种“教学情意场”, 学生是以探索者、研究者的身份投入学习的。学生通过独立思考,亲身体验科学不是一个静态的体系,而是一个不断发展的动态过程;在科学领域没有终极真理,存在质疑和争论不仅是正常的,而且能促进科学的进步。这样学生不仅掌握了知识,更重要的是进一步树立生物进化的观点和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加深对科学本质的理解和感悟,提高了能力。这样处理,比通常由教师简单地讲述,灌输知识要强得多,学生对这一知识的理解和掌握也就更深更牢固。通过多媒体的辅助活跃了课堂气氛。将一些本来不太好理解的问题简单化,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也得到了学生的认可。主动学习的学生比例也进一步增大。

这节研究课让我深深感到:开展诱导探究教学,进行课程改革,最根本是要转变教学观念,真正地让学生的主体性充分实现,能够在教师的诱导下,独立地完成学习任务。让学生真正地“动”起来,那要对教师提出更高的要求。

《生物的进化》教学反思14

本节课的教学过程我是这样安排的:先让学生阅读课本英国曼彻斯特地区两种桦尺蠖的数量随环境的改变而改变的事例,再引导学生分析其变化原因,再通过模拟保护色的形成过程的探究活动,让学生从感性上认识生物进化的过程和原因,最后从理性层面上概述自然选择学说,形成生物进化的基本观点。

整个教学过程中,学生基本能积极参与到探究实验活动中来,科学地分析实验结果,主动获取知识,但也存在一些不足之处。以下是我上完这节课后和老师们交流后的教学反思。

这节课的教学我认为处理的比较好的地方是:

1、通过课本桦尺蠖体色随环境改变而进化的事例分析,使一个理论性很强的学说型教学内容变得简单,并通过一系列问题串的设置,使浑浊的思路变得清晰。

2、向学生展示有关保护色、警戒色以及拟态的生动形象的图片,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并增加学生的感性认识。

我认为教学中存在几点可以改进的地方是:

1、在探究过程中,花费时间过长,导致后面从理性层面上概述自然选择学说部分时间仓促。如果在实验方法上进行改进,既可以节省时间完成学习任务,又可以降低实验难度,增加可操作性。主要改进是:一是将小纸片总数量由100张减少为50张,颜色增加为五种,各10张;二是将每代幸存者繁殖3个子代改为2个子代;三是只繁殖3代基本上就能够看到较理想的效果了。

2、在探究过程中,教师引导组织不够,导致趣味性很强而知识性不够。以后再进行该内容的教学时,应注意以下几点:组织同学严肃认真、相互配合;发挥小组长的作用,各组员统一听从组长的指挥;要及时记录小纸片的数量,并进行分析;设置问题,引导学生分析结果,得出结论。

《生物的进化》教学反思15

《生物的进化》属于高中生物下册第七章内容。

在第一课时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的主要内容;种群,种群基因库、基因频率的概念,以及基因频率的计算方法;突变和基因重组为生物进化提供原材料的原因等知识的支持下,第二课时的教学目标是:通过对桦尺蠖在工业区体色变黑例子的学习,了解自然选择在生物进化中的作用;了解隔离的概念和类型,以及隔离与物种形成的关系。

教学重点是:自然选择在生物进化过程中的作用;隔离的概念和类型,以及物种形成的方式。

我的教学过程和设计意图如图所示:

目标与程序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导入质疑:突变和基因重组只是提供了生物进化的原材料,那么是什么决定了生物进化的方向呢?

呈现课前收集或准备的资料,提出自然选择。

自然选择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

1.演示不同环境中桦尺蠖图象资料。引导学生观察桦尺蠖生活习性和结构上的特点。

2.从宏观(性状)和微观(基因)两个方面分析英国从19世纪中期到20世纪中期,桦尺蠖比例的变化,说明桦尺蠖进化过程的原因。

3.角色扮演环节:曼彻斯特区环保局首席执行官。为了解决环境污染问题,你会怎么做?并预测桦尺蠖的体色会发生什么变化?突出环保概念。观察、设想、讨论、交流与作答。让学生通过真实的图片资料和数据资料来了解生物进化的过程,从而获得准确的结论。

知识链结点质疑:

1.桦尺蠖的进化过程中是否产生了新的物种?引出物种概念。

2.同一物种有没有不能交尾的情况?引出地理隔离概念。

3.不同物种有没有可以交尾的情况?引出生殖隔离概念。讨论,交流作答,归纳。学生充分参与,课堂气氛空前高涨。

隔离导致物种形成

1.给出加拉帕戈斯群岛地图。请同学们用地理知识估算岛与岛之间的距离。再出示不同岛上的植被情况(突出果实的大小),让学生了解各岛屿的生存条件。最后出示有不同特征的地雀,特别突出地雀喙形大小的特征。

2.质疑:根据不同岛屿的生态环境特点分析14种地雀形成显著差异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3.教师根据学生讨论结果归纳总结。分组讨论,组内、组间交流、归纳。现代生物进化理论进化的基本单位是种群;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物种形成的基本环节。给予学生时间,空间,自行归纳。

《《生物的进化》教学反思.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