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山再起成语故事

时间:2024-06-04 18:57:15
东山再起成语故事

东山再起成语故事

东山再起成语故事1

【释义】失败后重新恢复力量再来。

【出处】唐·房玄龄《晋书·谢安传》。

谢安是东晋时期著名的文学家,曾隐居在浙江会稽的东山,常与大书法家王羲之一起游山玩水,吟诗作画,朝廷几次召他作官,都被拒绝了。

北宋著名改革家、大文豪王安石的名字就是他父亲希望他能够成为像谢安一样有用的人物,才为他起的。

谢安40几岁才出来做官,曾官至宰相,他气度宽宏,性格冷静,即使在危及性命的紧要关头,他仍然能与平时一样,泰然处之。

有两件事最好地表现了他的这一性格。

有一天,他与隐士孙绰结伴到海上游玩,忽然风起浪涌,小船随着大浪上下沉浮颠簸。

船上的人惟恐船翻人亡,一个个吓得面如土色,只有谢安稳如泰山,依然饮酒赋诗。

船夫以为他喜欢风浪,便继续向深海划去。

这时谢安不紧不慢地说:“还往前行,我们能安然返回吗?”船夫听了,立即掉头,同船的人非常佩服谢安的沉着镇静。

简文帝病故,权臣桓温企图篡晋自立,他在新亭的军帐设酒宴款待王坦之和谢安,其实这是个“鸿门宴”,桓温在帐外埋伏下刀斧手,要在席间杀死王坦之和谢安。

王坦之见手执利刃的刀斧手就要杀出,不禁惊慌失措,但谢安则处变不惊,他对王坦之说:“晋室江山的存亡,就在我们这次会见啊!”王坦之被吓得冷汗湿衣。

谢安却谈笑风生,饮酒依然,并有意用话开导桓温,最后竟劝止了桓温的叛乱。

谢安在担当要职之前,长期隐居在东山。

开始时,他被任命为司徒府著书郎,他以有病为借口推辞了。

每天与王羲之等人登山临水,饮酒作诗。

后来,扬州刺史庾冰听说他才能非凡,决心请他出山,命令郡县的官员进行威逼,他却一概置之不理。

有人感叹说:“谢安不出山,让天下人怎么办啊(安石不出,如苍生何)。

”谢安之所以隐居,主要考虑到怕影响在外做大官的弟弟的前途,当他弟弟遭到免职后,他才出山,最后官至宰相。

东山再起成语故事2

百川归海的故事:

【成语】: 百川归海

【拼音】: bǎi chuān guī hǎi

【解释】: 川:江河。许多江河流入大海。比喻大势所趋或众望所归。也比喻许多分散的事物汇集到一个地方。

【成语故事】:

西汉的思想家、文学家刘安,是汉高祖刘邦的孙子,袭父封为淮南王。他爱好读书鼓琴,才思敏捷,曾召集宾客和懂得天文、医学、历算、占卜等数千人,集体编写了一部数十万字的书《鸿烈》,也称《淮南子》。

《淮南子》中有一篇《汜论训》,讲了人类社会发展的一些情况,它的基本观点是符合历史唯物主义的。文章中写道:“我们的祖先早先住在山洞里和水旁边,衣着非常简陋,生活十分艰苦。

后来出了圣人,他们带领人们建造宫室,这样人们才从山洞里走出来,住进了可以躲避风雨寒暑的房子。圣人又教人们制造农具和兵器,用来耕作和捕杀猛兽,使人们的生活比过去有了保障。

后来,圣人又制礼作乐,订出各种各样的规矩,使人们有了礼节和约束。由此可见,社会是不断发展的,人们不是老是用一个方式生活。所以对古时候的制度,如果不再适合使用,就应该废除;而对于现在的,如果适合使用,就应该发扬。

以上的一切都说明像千百条来自不同源头的江河,但最后都会归流入大海一样,各人做的事不同,但都是为了求得更好地治理社会,过更美好的生活。

东山再起成语故事3

【出处】

《晋书》。

东晋时期,著名的宰相谢安,天资聪颖,自幼就才学过人,而且写得一手好字。谢安虽很有才学,但无意于做官。起先,他在司徒府里做著作郎,没多久便以有病为由辞官回到故乡会稽。后来,扬州刺史庾冰慕名来找他,请他到扬州做事,他也不愿去。庾冰几次派人来催逼,他不得已,只好赴任。但只过了一个多月,他就找个借口回来了。不久,吏部尚书范汪举荐他为吏部郎,他也坚决拒绝了。

谢安隐居在会稽的东山,与当时的名士王羲之、高阳、许询等人交往甚密。他们一起游山玩水,写诗作文,很悠闲。他经常坐在山中的石窟中,面对着峡谷大川,悠然叹道:“我这样的生活距古代的隐士伯夷又有多远呢?”

此时,谢安的弟弟谢万当了征西中郎将,很受朝廷重用。但他的名气还是没谢安大,人们都认为谢安是治国平天下、辅佐君王的大才。谢安的夫人见谢万当了官后,家门富贵,而谢安却安于平淡的生活,就对他说:“大丈夫不求功名,不求富贵,还求什么呢?”谢安仍不为所动。不久,谢万被罢官了,谢安为了挽回谢家日趋衰微的地位和名声,开始萌发仕进之意。当时,他已四十多岁了。恰好征西大将军桓温请他出任司马一职,他就接受了。

当他要上任的那一天,许多朝廷命官都来为他送行。有一位叫高崧的官员和他开玩笑说:“你过去多次违背朝廷旨意,不肯出来做官,高卧东山,悠闲得很。今日你到底出来了(东山再起)。”谢安听了,感到很羞愧。

谢安后来一直官至宰相,在著名的淝水之战中,他指挥有方,以少胜多,打了大胜仗。

释义

原指谢安退职后在东山隐居,以后又出来做了大官,后指再度任职。也比喻失势之后又重新得势。

东山再起成语故事4

东晋时,陈郡阳夏(今河南太康)的名士谢安,年轻时担任著作郎,从事编国史的工作。他不愿当官而受到束缚,便借口有病,辞去官职,隐居在会稽的东山。

扬州刺史庚冰听说谢安很有才学,几次请他出来做官,都被他拒绝了。后来庚冰硬逼,他才勉强应召,但一个多月后就告退。不久,吏部尚书范汪等人向朝廷推荐谢安的才学。朝廷几次召他做官,他也一次一次地借口拒绝。

谢安40多岁时,家族里不少当官的人死去或被朝廷贬为平民,谢安对自己家族的不祥命运感到不安。正好这时大司马桓温邀他当自己官府的幕僚,谢安答应了。当时,中丞(掌管公卿奏事等的官员)高崧对谢安开玩笑说:“先生几次违背朝廷旨意,高卧东山。许多人劝你再次出来做官,你总是拒绝。你如何向百姓交代?老百姓又将怎样看待你?”

谢安听了,露出惭愧的神色。他到桓温的官府后,桓温高兴极了,两人整整谈了一天。

谢安出山后,因很有政治和军事才能,不断得到提升。到晋孝武帝时,他被任命为宰相。

东山再起成语故事5

百尺竿头的故事:

【成语】: 百尺竿头

【拼音】: bǎi chǐ gān tóu

【解释】: 桅杆或杂技长竿的顶端。比喻极高的官位和功名,或学问、事业有很高的成就。

【成语故事】:

这个成语来源于宋.释道原《景德传灯录.招贤大师》,师示一偈曰:百丈竿头不动人,虽然得入未为真。百丈竿头须进步,十方世界是全身。

宋朝时,长沙有位高僧名叫景岑,号招贤大师。这位太师佛学造诣高深,时常到各地去传道讲经。

一天,招贤大师应邀到一座佛寺的法堂上讲经。前来听讲的僧人很多,大师讲得深入浅出,娓娓动听,听的人深受感染。法堂内除了大师的声音外,一片寂静。

招贤大师讲经完毕后,一名僧人站立起来,问他行了一个礼,然后提了几个问题,请求大师解答。大师还了礼,慢慢地作答起来。

那僧人听到不懂处,又向大师提问,于是两人一问一答,气氛亲切自然。

听讲的人发现,他俩谈论的是有关佛教的最高境界----十方世界的内容。为了说明十方世界究竟是怎么回事,招贤大师当场出示了一份偈帖。所谓偈帖,就是佛教中记载唱词的本子。但见大师指着上面的一段文字念唱道:百丈的竹竿并不算高,尚需更进一步,十方世界才算是真正的高峰。

百尺竿头这则成语也称百丈竿头。

东山再起成语故事6

百步穿杨的故事:

【成语】: 百步穿杨

【拼音】: bǎi bù chuān yáng

【解释】: 在一百步远以外射中杨柳的叶子。形容箭法或枪法十分高明。

【成语故事】:

《战国策·西周策》:楚国有个叫养由基的人,他的箭术非常高明,即使离开柳树一百步射它的叶子,也百发百中,在旁的人看见了皆齐声喝采。

白云亲舍的成语故事

白云亲舍的故事:

【成语】: 白云亲舍

【拼音】: bái yún qīn shè

【解释】: 亲:指父母;舍:居住。比喻思念父母的话。

【成语故事】:

狄仁杰是唐朝并州(今山西太原)人,他年轻时曾做过并州法曹参军。

当时他的父母远在河阳(今河南孟县),一次,狄仁杰外出办事登上太行山,由于思乡情切,不由向河阳方向远眺,只见一片白云在天上孤零零地飘浮。

狄仁杰指着那片白云对随行的人员说:“吾亲舍其下。”意思是,他的双亲就往在那片白云下面。他怅望了好久,直到那片白云散云才离开。

公元700年9月,锹仁杰病逝,终年七十一岁。武则天闻讯,非常悲痛,流着眼泪说:“朝堂空矣!”传说,狄仁杰死后葬于邯郸磁县狄仁村,墓冢尚在。“白云亲舍”,比喻客居他乡,思念父母。

东山再起成语故事7

东山再起的主人公是:谢安

  出处

《晋书·谢安传》:“谢安少年既有名声,屡次征辟皆不就,隐居会稽东山,年逾四十复出为桓温司马,累迁中书、司徒等要职,晋室赖以转危为安。”

  典故

公元383年八月,苻坚亲自带领八十七万大军从长安出发。向南的大路上,烟尘滚滚,步兵、骑兵,再加上车辆、马匹、辎重,队伍浩浩荡荡,差不多拉了千把里长。过了一个月,苻坚主力到达项城(在今河南沈丘南)益州的水军也沿江顺流东下,黄河北边来的人马也到了彭城,从东到西一万多里长的战线上,前秦水陆两路进军,向江南逼近。这个消息传到建康,晋孝武帝和京城的文武官员都着了慌。晋朝军民都不愿让江南陷落在前秦手里,大家都盼望宰相谢安拿主意。

谢阁老心里有数:跟苻坚硬拼,如鸡蛋碰石头。只有用计,才能以少胜多。他好容易调了八万人马到前线,跟苻坚的百万大军对阵。谢阁老虽心里有谱,也止不住发虚。不过谢阁老表现镇静,上上下下也就吃了定心丸,没得一个乱套。两边人马在淝水开战了,谢阁老稳坐东山跟人下棋。后首,淝水的敌人果真中计,被东晋八万人马打得七零八落,大败而逃。淝水一仗,救了东晋,谢阁老被封为三公之上。

谢安是陈郡阳夏(今河南太康)人,出身士族,年轻的时候,跟王羲之是好朋友,经常在会稽东山游览山水,吟诗谈文。他在当时的士大夫阶层中名望很大,大家都认为他是个挺有才干的人。但是他宁愿隐居在东山,不愿做官。有人推举他做官,他上任一个多月,就不想干了。当时在士大夫中间流传着一句话:“谢安不出来做官,叫百姓怎么办?”到了四十多岁的时候,他才重新出来做官。因为谢安长期隐居在东山,所以后来把他重新出来做官这样的事称为“东山再起”。

东山再起的意思是指退隐后再度出任要职。也比喻失势后重新恢复地位。古时,指出山为官。

东山再起成语故事8

公元383年八月,苻坚亲自带领八十七万大军从长安出发。向南的大路上,烟尘滚滚,步兵、骑兵,再加上车辆、马匹、辎重,队伍浩浩荡荡,差不多拉了千把里长。

过了一个月,苻坚主力到达项城(在今河南沈丘南),益州的水军也沿江顺流东下,黄河北边来的人马也到了彭城(今江苏徐州市),从东到西一万多里长的战线上,前秦水陆两路进军,向江南逼近。

这个消息传到建康,晋孝武帝和京城的`文武官员都着了慌。晋朝军民都不愿让江南陷落在前秦手里,大家都盼望宰相谢安拿主意。

谢安是陈郡阳夏(今河南太康)人,出身士族,年青的时候,跟王羲之是好朋友,经常在会稽东山游览山水,吟诗谈文。他在当时的士大夫阶层中名望很大,大家都认为他是个挺有才干的人。但是他宁愿隐居在东山,不愿做官。有人推举他做官,他上任一个多月,就不想干了。当时在士大夫中间流传着一句话:“谢安不出来做官,叫百姓怎么办?”

到了四十多岁的时候,他才重新出来做官。因为谢安长期隐居在东山,所以后来把他重新出来做官这样的事称为“东山再起”。

成语故事东山再起的延伸

[释义]东晋时谢安退职后曾在会稽东山隐居(今浙江上虞县);后来又出任要职。现以此比喻隐退后再度任职或失势后又重新得势。

[语出]唐·杜甫《暮秋……呈苏涣侍御》:“无数将军西第成;早作丞相东山起。”

[辨形]再;不能写作“在”。

[近义]重振旗鼓卷土重来死灰重燃重作冯妇

[反义]风流云散一去不返过眼烟云急流能退

[用法]多用于本来有势力、有地位或有影响的人。一般作谓语、定语。

[结构]偏正式。

[辨析]~和“卷土重来”、“死灰复燃”;都有“失败后重新出来活动”的意思。不同在于:

①~和“卷土重来”偏重指失势后重新得势;“死灰复燃”偏重指恶势力、坏现象。

②~多用于人;而且大多是本来有势力、有地位的人;“卷土重来”不限于此;它的适用对象宽得多;“死灰复燃”应用范围更广;既可指人;也可指事与物。

[例句]失败了;只要不灰心丧气;一切从头开始;重整旗鼓;就有~的希望。

[英译]returntopower

东山再起成语故事9

东晋时,陈郡阳夏(今河南太康)的名士谢安,年轻时担任著作郎,从事编国史的工作。他不愿当官而受到束缚,便借口有病,辞去官职,隐居在会稽的东山。

扬州刺史(掌握一州军政大权的长官)庾冰听说谢安很有才学,几次请他出来做官,都被他拒绝了。后来庾冰硬逼,他才勉强应召,但一个多月后就告退。不久,吏部尚书(掌管全国官吏的任免、升降等事务的长官)范汪等,向朝廷推荐谢安的才学。朝廷几次召他做官,他也一次一次地借口拒绝。

谢安四十多岁时,家族里不少当官的人死去或被朝廷贬为平民,谢安对自己家族的不祥命运感到不安。正好这时大司马(掌管全国政务和军务的高级官员)桓温邀他当自己官府的幕僚,谢安答应了。当时,中丞(掌管公卿奏事等的官员)高崧对谢安开玩笑说: “先生几次违背朝廷旨意,高卧东山。许多人劝您再次出来做官,你总是拒绝。你如何向老百姓交代?老百姓又将怎样看待你?”

谢安听了,露出惭愧的脸色。他到桓温的官府后,桓温高兴极了,两人整整谈了一天。

谢安出山后,因很有政治和军事才能,不断得到提升。到晋孝武帝时,他被任命为宰相。后来,当北方的前秦国王苻坚领兵南侵,谢安被任命为征讨大都督,他派自己的侄子谢玄、谢石领兵抗击,大破秦军于淝水,创造了历史上以少胜多的著名战例。

东山再起成语故事10

  关于东山再起的成语故事

【成语】: 东山再起

【拼音】: dōng shān zài qǐ

【解释】: 指再度出任要职。也比喻失势之后又重新得势。

【成语故事】:

东晋人谢安,年轻时曾做过官,后来辞去官职,跑到会稽东山隐居起来了。隐居后,他整天游山玩水,吟诗作画。朝廷屡次要他出山做官,他都不去。到了40岁时,谢安终于应召人朝,再度做官,直到任宰相之职。他曾是历史上有名的以八万军队抗击80万前秦军队,取得以少胜多的淝水之战的指挥者之一。这个成语原比喻隐退后再任要职,现在常比喻失势后重新得势。

《东山再起成语故事.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