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故事教学设计
作为一位无私奉献的人民教师,就难以避免地要准备教学设计,借助教学设计可以提高教学质量,收到预期的教学效果。那么写教学设计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成语故事教学设计,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成语故事教学设计1第一课时
一、教学目标
1、学习课文中的生字新词,理解相关的意思、
2、学习第一篇成语《自相矛盾》,理解成语的表面意思,并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谈谈自己的理解。
二、教学重难点
1、学习第一篇成语《自相矛盾》,理解成语的表面意思,并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谈谈自己的
三、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授
教师板书:“成语”。问学生:同学们,什么样的词称为成语?(人们长期以来习用的、简洁精辟的定型词组或短句,大多由4个字组成,一般都有出处)
你们知道哪些成语呢?
师生交流。
今天,老师将和大家一起学习三篇成语故事。教师继续板书“故事
知道哪个字的意思是篇的意
通过预习我们知道了三篇成语故事分别是:《自相矛盾》、《滥竽充数》、《画龙点睛》(教师板书)
(二)学习生字新词
这三则故事大家多多少少都知道,我们先来学习一下其中的生字新词。
1、出示生字新词,自己小声地读一读
矛盾 楚国 锐利 墙壁 逼 神韵 佩服
戳穿 腮帮 僧人 唬人
2、哪些字在读音或者字形上要提醒同学们注意
(1)字形上重点应该强调的是“矛”、“壁”、“韵”、
(2)字音中重点强调的是“戳”、“壁”、“韵”、“腮”、“僧”
(3)通过预习,大家知道了哪些词语的意思?
3、再读生字新词,如果能把这些词语的意思读出来,就更好了
学生读生字新词
4、下面请大家再读一读第一篇成语故事《自相矛盾》,争取把这个故事读得正确、流利。
5、学生练读
(三)学习第一篇
1、同学们,我们先来学习第一篇《自相矛盾》,谁能给我说说这个故事。
(1)指名说,教师鼓励:看来你在课前做了充分的预习。
(2)再请一位平时表现一般的学生说,教师鼓励
(3)同学们,见过人做买卖吗?哪些买卖人会在集市上吆喝些什么呢?
(4)师生交流
(5)请大家来看看这样一个句子;
出示:他拿起自己的盾夸口说:“我的盾坚固得很,随你用什么矛都戳不穿它。”
谁来模仿买盾人吆喝一下。学生自由练习――指名――点评――指名――一起吆喝(不需要很整齐,但是吆喝的味道要出来)
同时,要让学生体会“夸口”这个词语的意思,再朗读,效果会更好一些
再出示:又举起自己的矛夸口说:“我的矛锐利得很,随你什么盾它都能戳穿。”
同样请同学朗读――指名――评价――再指名――奖励学生两句连在一起读。齐读之。
同学们这个生意人矛的特点是什么?
学生回答,教师板书 矛 戳得穿
这个生意人的盾的特点又是什么呢? 教师板书:卖 盾 戳不穿
有问题吗?
学生提问,鼓励学生多问,用不同的方式来问。
2、请一位同学读这样的一段话
出示:有个围观的人问他:“用你的矛来戳你的盾,会怎么样呢?”那个楚国人张口结舌,回答不出来了。
同学们,什么叫“张口结舌”?
这个楚国人为什么会张口结舌?
师生交流
3、现在你们知道“自相矛盾”的意思了吗?请大家用自己的语言来说一说。
1)指名说
(2)师生点评
(3)再指名说
4、是啊,难怪围观的人都在取笑这个楚国人呢!围观的人的话应该用什么样的语气来读呢?
出示围观人说的话,指名读――再指名读
5、分角色朗读这篇成语故事
(1)自由练习
(2)组合展示
(3)师生点评
6、同学们,听说学校最近为了迎接10月13日的建队节,要组织一次说故事大赛,我们想在班上先搞一次小小的选拔,选拔赛的篇目呢就是这篇《自相矛盾》,我们先来比试比试好不好?
为了让大家说得更好,老师给大家带来了几个“锦囊妙计”。出示:
成为故事大王的好办法:
(1)不看课文,能说出故事的情节。
(2)人物的对话要把表情、语气、台词表现得惟妙惟肖
(3)适当地加上一些肢体语言就更棒了
我们每个同学在底下先试试吧
7、学生练习讲故事
(1)指名上台
(2)师生点评
(3)提出更高的要求
(4)师生评价
在这个过程中,可以模仿于永正老师的方法和学生展开对话,问问孩子:为什么这个楚国人张口结舌呢?或者大家为什么要取笑他呢?生活中还有这样的“自相矛盾”的事情吗?与学生交流
三、布置作业
1、同学们,由于课堂上时间有限,无法让每个同学都得到展示的机会,我们会利用综合实践课的时间来继续完成这次比赛,请大家做好准备。
2、写给“自相矛盾”的人的一封信为题写一篇小文章,你有什么话想对这个人说,你还有什么故事要和这个人分享,提醒和告诫他一些什么,都可以写在信上。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上到这里。
板书设计: 矛 戳得穿
卖 自相矛盾
盾 戳不穿
8 成语故事
第二课时
一、教学目标:
1、理解《滥竽充数》和《画龙点睛》的内容,能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知道两个成语的意思。
2、凭借课文中具体的语言材料,使学生在理解寓意的过程中受到启发教育。
二、教学重点、难点:
1、讲清成语故事中精辟的语句,揭示其比喻义。
2、加强朗读和复述训练。
3、明白成语故事中包含着的深刻道理。
教学准备:幻灯片
教学过程:
一、复习生字词
1、填字成词。
自相( )盾 画龙点( ) ( ) ( )充数
张口( )舌 张( )舞( ) 形象( )
乌云( ) 电( )雷( ) ( )不已
2、《自相矛盾》讲了一件什么样的事情呢?
(1)指名复述
(2)教师点评,要求再简洁一些
(3)再指名
二、精读《滥竽充数》
1、教师板书滥竽充数。同学们,题目是故事或者文章 ……此处隐藏11297个字……记在心里,在今后的人生中争做一个张僧繇这样的“真人”吧。练习背诵《画龙点睛》。
成语故事教学设计9教学目标:
1.熟读故事,了解故事的主要内容,了解“胸有成竹”这个成语的出处。
2.能熟练地复述故事。
3.能结合最后一自然段,理解“胸有成竹”这个成语的意思,并能在学习中正确地运用。
教学重点:理解成语的意思并正确地运用。
教学难点:能正确地运用“胸有成竹”。
教学设计:
一、激情导入
1.让学生讲成语故事。
小朋友,你们一定听说过许多的成语故事,你能给同学们讲一讲吗?
2.师小结并导入。
小朋友们刚才讲的成语故事很有趣,今天,老师要与小朋友们一起学习一个新成语,请小朋友们把书翻到38页。
二、初读成语故事
1.学生自读成语故事,要求读准字音,读通文章。
2.小组交流:
读了这个故事,你收获了什么?还有什么不理解的地方吗?你能不能在小组内将故事复述出来?
3.班上交流,并让学生复述这个成语故事。
三、再读成语故事,理解它的内涵
1.让学生默读成语故事,边读边思考:
① 文与可的笔下为什么能出现一竿竿生动传神的竹子?
②从哪些地方能看出他画的竹子“生动传神”?
③你能理解“胸有成竹”这个成语的意思吗?可结合文中的哪句话来理解?
2.小组内交流自己学习的结果,如果不理解的,就在小组内合作学习,或向老师请教。
3.班上交流,师相机引导。
① 文与可的笔下为什么能出现一竿竿生动传神的竹子?
(因为文与可经常去观察竹子,看它在不同时间、不同气候下的变化,总之,文与可对竹子非常熟悉。)
②从哪些地方能看出他画的竹子“生动传神”?
(第三段话中,猫把那幅当成真的了,并把它抓着玩)
③你能理解“胸有成竹”这个成语的意思吗?可结合文中的哪段话来理解?
(最后一段)
引导学生重点阅读最后一段,并让学生说说他们的理解。
引导学生说出“胸有成竹”的意思。
(指画画时,胸中有现成的、完整的竹子,比喻处理事情心里先有主意,有成算。)
四、拓展运用。
1.过渡:刚才同学们理解了“胸有成竹”这个成语的意思,这还不够,最重要的是要能够运用它,下面我们就看看同学们是否真的理解了这个成语的意思。
2.结合生活实际,理解“胸有成竹”的意思。
①师举例:小明平常学习很努力,再加上他在期末前认真地复习了,所以,在期末考试时,小明是胸有成竹。
②学生举例,进一步体会”胸有成竹”的意思。
五、作业:
1.让学生用这个成语说1—2句话。
2.课后将自己喜欢的成语积累下来,写在积累本上。
成语故事教学设计10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初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学习生字词语。
3、解课文内容,知道成语《自相矛盾》的意思。
教学重点:
1、加强朗读和复述训练。
2、讲清成语故事中精辟的语句,揭示其比喻义。教学难点:使学生明白成语故事中包含着的深刻道理,在理解寓意的过程中受到启发教育。教学准备:投影片、教学挂图
一、激趣导入:
1、师:成语是我们中华民族的灿烂文化,简单的几个字却浓缩了深刻的道理,有些成语还包含着有趣的故事,你能说说几个这样的成语吗?
2、学生交流
3、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4、师:我们今天来学习几个新的成语故事,第一个是什么?
5、板书:自相矛盾
6、提问:什么是矛?什么是盾?
7、指名说,看图理解
8、提问:“矛盾”放在一起组词是什么意思?
9、师:我们中国的汉字很有趣,每个字都有单独的含义,可是把两个字放在一起组词,意义又发生了变化,如:东西,斟酌
10、过渡:矛盾这个词的意思就来源于一个有趣的小故事,下面就让我们赶快走进课本,去看看吧!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读课文,画出生字词和不理解的词语
2、生自读,师巡视。
3、检查自学效果:
(1)出示生字词,指名读,解释
(2)重点指导:“戳”
(3)指名解释,做动作
三、精读《自相矛盾》:
1、指名读,思考:这个成语讲了一个什么故事?用简洁的话概括。
2、指名说3、理清故事线索:师:一个完整的故事由起因、经过、结果构成,请大家找出来
4、故事起因:一个楚国人卖矛和盾
(1)过渡:卖东西要吆喝,他是如何吆喝的呢?请同学表演,评价
(2)注意关键词:夸口,什么叫“夸口”?
(3)哪些词表现他在夸口?
(4)再来读读,感觉他的夸口
5、故事经过:有个围观的人问他
(1)过渡:这个人正在自卖自夸时,围观的人听了后,会有什么表现呢?
(2)指名读
6、故事结果:那个楚国人张口结舌,回答不出来了
(1)过渡:这个楚国人有何反应?
(2)学生齐答
(3)“张口结舌”是什么意思?
(4)他为什么会“张口结舌”?
(5)此时,这个楚国人会想些什么呢?
(6)如果你是当时围观的人,想对他说点什么呢?能给他一些善意的忠告吗?
四、拓展:
1、你从这个成语中学到了什么?
2、生活中,你有过自相矛盾的时候吗?
五、作业布置:把这个故事说给父母和朋友听
六、板书设计:
8、成语故事自 相 矛 盾⊕ ⊕起因→→经过→→结果夸口问张口结舌教学反思:成语是我国的文化精粹,为了使学生喜欢学成语,在导入部分我通过举例“东西”、“斟酌”等词语分开解释的意思和组词后的意思有所不同,引起学生对汉语的兴趣,从而引出“矛盾”这个词,告诉同学们今天我们将学习“矛盾”的故事来源,引起学生对本堂课的兴趣。
正式上课时,由于《自相矛盾》这个成语故事篇幅短小,内容简单,所以我的授课方式主要是学生自学,
一是让学生理清故事的主要线索,
二是抓住关键词“夸口”、“张口结舌”。结合学生表演,使学生在轻松活泼的环境中快乐的学习,最后总结故事带给我们的启示,升华主题。这节课我也有不足之处,在检查生字词时,我让学生表演“戳”这个字的动作,很多同学表演时过于用力,不理解轻轻的也可以戳,最后我通过讲解戳的字义,示范动作,使学生明白了这个字的准确含义,不过花费时间过多,造成后面的授课时间较为紧张。
文档为doc格式